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解因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1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内容解析
教材通过实际问题得到方程
,让学生思考解决方程的方法除了之前所学习过的配方法和公式法以外,是否还有更简单的方法解方程,接着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可以求出方程的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是降次,因式分解法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为零,是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较为简便灵活的一种特殊方法.体现了降次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以后处理高次方程时也很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会用因式分解法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学会观察方程特征,选用适当方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理解因式分解法的概念,掌握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
(2)学生通过对比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类型,选用适当的方法合理的解方程,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用配方法和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然后通过实际问题,获得一个显然可以用“提取公因式法”而达到“降次”目的的方程,从而引出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现了从简单的、特殊的问题出发,通过逐步推广而获得复杂的、一般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式往往会在因式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而不能将方程化成两个一次式乘积的形式.另外在面对一元二次方程时,缺乏对方程结构的观察,从而在方法的选择上欠佳,缺乏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增加了计算的难度,降低了计算的准确性.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应带领学生认真观察方程的结构,对比方法的难易简便,从而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本节课的难点:学会观察方程特征,选用适当方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问题一 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m/s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物体经过x s离地面的高度(单位:m)为
.根据上述规律,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师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列方程,可有学生解释如何理解“落回地面”.
【设计意图】学生首先要理解实际问题背景下代数式的意义,理解落回地面的意义就是高度为零,就是表示高度的代数式的值为零,从而列出方程.在阅读并尝试回答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在生活、生产中需要用到方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感知,理解方法
问题二 如何求出方程的解呢?
师生活动: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考虑用配方法和公式法解决问题,教师再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结构,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努力发现因式分解法方法解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配方法和公式法的选择,更好地让学生对比感受因式分解法的简便,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和准备.
问题三 如果,则有什么结论?对于你解方程有什么启发吗?
师生活动:学生很容易回答有或的结论.由此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用因式分解中提取公因式法解方程更加简便,从而学生会对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理解.
问题四 上述方法是是如何将一元二次方程降为一次的?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体会到通过提取公因式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了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的形式,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方程在因式分解过程中的变化,在学生总结发言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不同解法,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在反思小结的过程中,理解因式分解法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例题示范,灵活运用
例 解下列方程
(1)
(2)
师生活动:提问:
(1)如何求出方程(1)的解呢?说说你的方法.
(2)对比解法,说说各种解法的特点.
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对比解法的不同.
【设计意图】问题(1)的提出是开放式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将括号打开,然后利用配方法或公式法,也有些学生会观察到如果将
当作一个整体,利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直接就化为两个一次式乘积为零的形式.通过问题(2)的思考讨论,让学生体会解法的利弊,注重观察方程自身的结构.
师生活动:提问:(1)方程(2)与方程(1)对比,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2)谈谈方程(2)的解法.
学生观察方程(2)与方程(1)的区别,用类比划归的思想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2)的方程需要先进行移项,将方程化为右侧等于零的结构,然后得到一个平方差的结构,利用平方差公式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为零的结构.
4.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教材P14练习1,2.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检验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掌握情况.
5.小结提升,深化理解
问题五 (1)因式分解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请大家总结三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
师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因式分解法的一般步骤.总结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体会各种方法的利弊,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解一元二次方程方法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于小结交流中的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纠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结反思,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体会到配方法需要将方程进行配方降次,公式法需要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利用求根公式求解;而因式分解法需要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项乘积为零的形式;另在还让学生体会到配方法和公式法适用于所有方程,但有时计算量比较大,因式分解法适用于一部分一元二次方程,但是三种方 ……此处隐藏7594个字……式法或平方差公式分解,因此变化性较大。
例4、 x2-4xy+4y2-x+2y
解:原式=(x2-4xy+4y2)-(x-2y)
=(x-2y)2-(x-2y)
=(x-2y)(x-2y-1)
例5、 a2-b2+4a+2b+3
解:原式=(a2+4a+4)-(b2-2b+1)
=(a+2)2-(b-1)2
=(a+2+b-1)(a+2-b+1)
=(a+b+1)(a-b+3)
对于六项式可进行“二、二、二”分组,“三、三”分组,或“三、二、一”分组。
例6、 ax2-axy+bx2-bxy-cx2+cxy
①解:原式=(ax2-axy)+(bx2-bxy)-(cx2-cxy)
=ax(x-y)+bx(x-y)-cx(x-y)
=(x-y)(ax+bx-cx)
=x(x-y)(a+b-c)
②解:原式=(ax2+bx2-cx2)-(axy+bxy-cxy)
=x2(a+b-c)-xy(a+b-c)
=x(x-y)(a+b-c)
例7、 x2-2xy+y2+2x-2y+1
解:原式=(x2-2xy+y2)+(2x-2y)+1
=(x-y)2+2(x-y)+1
=(x-y+1)2
对于折项、添项法也可转化成这三种基本的方法来进行因式分解。
例8、 x4+4y4
解:原式=(x4+4x2y2+4y4)-4x2y2
=(x2+2y2)2-4x2y2
=(x2+2xy+2y2)(x2-2xy+2y2)
例9、 x4-23x2+1
解:原式=x4+2x2+1-25x2
=(x2+1)2-25x2
=(x2-5x+1)(x2+5x+1)
又如x3-7x-6可用折项、添项多种方法分解因式:
⑴x3-7x-6=(x3-x)-(6x+6)
⑵x3-7x-6=(x3-4x)-(3x+6)
⑶x3-7x-6=(x3+2x2+x)-(2x2+8x+6)
⑷x3-7x-6=(x3-6x2-7x)+(6x2-6)
只有掌握好三种基本的因式分解方法,才能应用转化思想处理灵活性较大、技巧性较强的题型。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8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围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的课题设计的,通过预设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的预习基础上回答相关的问题,产生对整式的乘法、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的对比。
让学生充分自主的对知识产生探究,同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验证平方差公式;再通过质疑的方式加深对平方差公式结构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让学生在应用平方差公式行分解因式时注意到它的前提条件;通过例题练习的巩固,让学生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让学生更加熟练、准确,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让学生领会换元的思想,达到初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运用提公因式法后公式法的第一课时——用平方差公式法分解因式。它是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的逆向应用,它是解高次方程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教材的处理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在原有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整式乘法计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分解因式。明确因式分解是乘法公式的一种恒等变形,让学生学会合情推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学习惯。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所教授的学生程度相对较好,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本节课是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的逆向应用,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掌握效果较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初二的数学教学以“引导学生有效预习”为小课题,学生已经建立较好的预习习惯,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学生的预习与课堂的学习仍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有效掌握,对一些相对落后的学生来说应注重突出重点,分析透彻,所以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平方差公式的前提,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分解因式方法的过程,体会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之间的联系。
2.通过乘法公式:(a+b)(a-b)=a2-b2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4,将高次偶数指数向下次指数的转达化,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4.通过活动1,发现并归纳出因式分解的又一方法:逆用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得到a2-b2 =(a+b)(a-b)。
5.通过活动4,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情感与态度
1.通过探究平方差公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己信心。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9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降低了因式分解的特殊技巧的要求,也对因式分解常用的四种方法减少为两种,且公式法的应用中,也减少为两个公式,但丝毫没有否定因式分解的教育价值及其在代数运算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事实上,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与整式乘法运算有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而且也是解决后续—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等—恒等变形的基础,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的教育价值还体现在使学生接受对立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正确预见、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探究平方差公式和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活动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教学目标
1、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联系。
2、通过公式a -b =(a+b)(a-b)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能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综合运用。
4、通过活动4,能将高偶指数幂转化为2次指数幂,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其运用,两种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