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8 17:44:58
鲸教学反思

鲸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鲸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鲸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上完《鲸》这一课,回忆起同学们那生动有趣的讲解,我非常激动。激动之余,我也产生了一些感触。

首先,我觉得,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他们自学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我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便下面几个自然段的学习。之后出示研读提示:1通读全文,思考每一段分别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2小组合作,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内容给大家作介绍,可以用书上的话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学生乐在其中,充分发挥了潜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样是这一课,几年前我也曾上过,用的是逐段讲解的方法,不仅耗时,而且低效。

还有一点,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上完之后,还有不少学生围着我转,要我再播放课件给他们看,说是还看不过瘾。我想,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是低年级,高年级学生也是很喜欢的。

另外,本文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但对小学生来说,显得较为陌生。由于这些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初步认识。希望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写的《鲸》自述的日记,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他们在日记中介绍了抹香鲸、啮齿鲸、蓝鲸……可见他们对鲸兴趣浓厚,课后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对鲸的了解还真不少!这样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效果的确不错。

不过,教学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学生汇报鲸的各种习性时,教师对说明方法的出现点拨得不及时,同时我也在反思,《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它,既让学生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学法,让学生获益更多呢?

鲸教学反思2

师:课文介绍了鲸四处方面的生活习性,读了课文,你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为什么?(学生自由读读、说说,并伸出手指示意。)

师:很多同迷对鲸的呼吸很感兴趣,请大家先认真读读这一段,说说鲸的呼吸有什么特点?

生:鲸用肺呼吸,不像鱼用腮呼吸。

生: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必须浮出水面呼吸一次,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生: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每次呼吸从鼻孔喷出的气会形成水柱。

生:不同种类的鲸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不一样。

师:作者正是从鲸呼吸的器官、时间、特征这几个方面来介绍的。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文的描述,自己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显示和介绍鲸呼吸的特点?(学生自由组合,讨论演示。)

生:把手掌当作一头鲸,给大家演示一下鲸的呼吸。鲸慢慢地浮上了海面,“噗哧”从鼻孔喷出的气形成了一股水柱。鲸吸足了气,又慢慢地潜入了水中。在水中待了一会儿,憋不住了,鲸又向海面浮去。(学生掌声四起)

师:你的表演和介绍真精彩,让我们亲眼见到了鲸呼吸的全过程,还听到了鲸呼吸的声响。

生:这是我和×××画的鲸,你看这头是须鲸,它的水柱是垂直的,喷得又细又高;这头是齿鲸,它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掌声再起)

师:很好,掌声已说明了一切。根据他们作的图很容易分辨出鲸的种类,但你知道他们画的是大鲸,还是小鲸呢?

生:我觉得×××画的是一头大须鲸,因为它的水柱非常高,也比较粗。说明它鼻孔大、肺活量大。×××画的是一头小齿鲸,它的水柱不太粗,又较矮。

师:你真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渔民。现在我们每人画一头鲸,是画须鲸、齿鲸,还是画大鲸、小鲸,自己确定,关键是能让别人看一眼就说出是一头怎样的鲸。(学生画鲸,教师用幻灯投放;学生评点,自我修改。)

生:我是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向大家介绍鲸的呼吸。(学生朗读)

师:你读得很有感情,让大家感受到了鲸呼吸的情态。课文中说鲸的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是这样吗?

生:是的,喷泉也是从一个个小孔中向上喷出,形成了水柱。

生:也不完全像,花园中的喷泉是固定在那儿的,鲸却是游动的,位置在不断变化。

生:对,花园中的喷泉一般是人为的定时开关,而鲸呼吸的是难以确定的。

生,花园中喷泉的形状一般始终是那样,而鲸的种类、大小不同,喷出的水柱也各不相同。

师: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鲸呼吸喷气形成的水柱,的确像花园里的喷泉,但更胜于花园里的喷泉,它是个天然的喷泉。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赞一赞这美丽、奇特的“喷泉”吧。(学生自读、齐读)

师:课文还具体介绍了鲸吃食、睡觉、生长等方面的生活习性,你选择某一方面,用自己最擅长的本领,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和介绍它的特点。

【评析】

这一教学片断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教师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施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1、凸现鲜明形象,促进学生自悟。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学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教学中教师变以理性认知为主为以感性体验为主,采用一些必要的的中介手段凸现事物的形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了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使他们实实在在夺领悟到鲸呼吸的特点。如演一演:以手掌为鲸,加之语言的描述,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使学生获得了真切的体验。又如画一画: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变“话”为“画”,再以自己语言进行介绍,又变“画”为“话”,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鲸呼吸的特征。再如比一比:巧妙引导学生将花园里的喷泉与鲸喷气形成的水柱进行比较,使事物的形象更鲜明,本质更突出。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

2、落实自主阅读,促进学生自得。

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不同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阅读本是个性化的行为,而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享有充分地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 ……此处隐藏14123个字……的方法鼓励、评价学生,总觉得做为一个老师“拿不出来”。以致于在课堂上,不少学生在预习时写在学案上的内容不敢大胆地表达出来。这也是我的一个缺点。

鲸教学反思14

研修前,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这一概念虽然在我脑海中出现过,也力图在自己的课堂中努力实现,但终究只是美好的愿望,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持,也只是个人摸索,鲸教学片段及反思。研修后,我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了一些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生1:进食、呼吸。

生2:还有睡觉和生长特点。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小组学习。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鲸的生活习性中的一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研究,如,可以画画、可以朗读、可以表演、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学习时一定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写清楚的,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就开动吧。

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视。

师:我注意到了同学们在小组中合作得都非常好,分工很明确,而且商量时声音很小,没有影响到其他组。我想研究成果一定不错,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生3:我们第一小组研究的是鲸的呼吸,我们使用画画的方法学习的,请大家看,这是我们小组画的两幅图(展示给大家看)

师:画得真好,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生3:我们画的是鲸呼吸时的样子。鲸用肺呼吸,隔一定时间必须到海面上呼吸一次。这幅图上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它是须鲸。在看这幅图,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这头鲸是齿鲸。

师:不仅画得好,讲解得也非常清楚。同学们看(指两幅图的水柱)像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喷泉。

师:作者也是这么说的,特别生动形象。请问第一小组的同学,你们总结出了说明方法吗?

生4:作者把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说成公园里的喷泉,用到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教学反思《鲸教学片段及反思》。

师:嗯,很好,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别的小组成员有补充的吗?

生5(笑):老师我补充,从他们画的两幅图我就知道,作者还用了比较的方法。

师:你补充的很好,作者用鲸鱼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加以比较,这样来区分须鲸和齿鲸。哪个小组再来汇报?

生6:老师我们第三小组学习的是鲸睡觉的一部分。我们也是利用图画。(出示图)大家看,鲸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的浮在海面上。

师:大家看这些围在一起睡觉的鲸像什么?

生7:像一朵盛开的莲花。

生8:像漂浮在海面的一个小岛。

师:鲸鱼这种睡姿是为了什么呢?

生9:保护自己。

师:可见鲸鱼非常——

生(齐):聪明。

师:真棒,都知道老师在想什么了。

生10:我们小组学习的是鲸鱼进食的部分,我们是用表演的方法。

师:请你们来表演吧。

生表演:几个同学围住一个同学做撕咬状表演齿鲸吃大鱼和海兽。一个同学表演须鲸吃小鱼的动作。

师:你们表演得很到位。能说一说用到了那些说明方法吗?

生10:“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用了设问的方法,告诉我们鲸鱼吃什么?“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告诉我们虎鲸食量大,很凶猛。还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师:你们组学得真仔细。哪一组学的是鲸鱼的生长特点。

生10:我们组,我们用朗读的方法。

师:请吧。

生大声朗读。

师:读得声情并茂,说一说,你们的成果。

生10:我们组觉得鲸鱼很大,生长得速度很快,而且寿命很长。

师:说证据。

生10:作者是用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的。“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作者还告诉我们鲸鱼是胎生的。

师: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知道你们对鲸这种庞大的动物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可是据我所知,鲸鱼家族中的成员数量急剧减少,有的濒临灭绝,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反思:在学习鲸鱼的生活习性时,我让学生分组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按自己的选择去读书、思考、感悟,获得个人的读书体验,整堂课都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集思广益,有了更多的收获。

我们班共 33 名学生,分成 6 个小组, 2 组学生选择学习鲸睡觉, 3 组学生选择学习鲸呼吸, 1 组学生选择了学习鲸进食,学生们选择的学习方法惊人的一致,学习鲸鱼睡觉和呼吸的学生都是选择画画的形式,可见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遗憾的是没有小组选择学习鲸的生长特点,可能是选这一段不太好发挥。巡视时,我发现了这一点,和一个小组商量,能不能改变一下自己组的选择,因为如果同学们都选择一样的知识学习,就没有新意了,也不能体现自己小组的能力,所以挑战一下自己,选别人没有选择的,他们都表示同意。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他们的选择大部分会一样,而对于遗留下的他们没有选择的内容该如何处理才更好呢?

鲸教学反思15

《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语言相对平淡,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如何让学生既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呢?我认为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养过小动物吗?养过什么?老师也非常喜欢养鱼,养过小鲤鱼,小金鱼。这几天,我不想养小鱼了,我想和朋友一起养条大鱼――大鲸鱼。你们觉得怎么样?我结合课文内容,巧妙地选择了“以老师想养一条鲸鱼”这一生活实际为话题,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充满好奇、情绪兴奋之中,把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本文中关于鲸的进化过程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我运用生动、直观的教学课件。形象直观地演示鲸的进化过程,并抓住哺乳动物的主要特点与鲸的特点对照,证明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除了让学生感知鲸的形体特点:大、重、长之外,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内容介绍清楚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并通过课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对稍显枯燥的说明文也学得有滋有味。课后的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把这些写作方法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课后我感到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指导学生读课文上不够到位,范读一下效果会更好,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运用的应再准确恰当些,这样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我设计的教学情景中去。

《鲸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