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8 17:30:46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1

对于海伦凯勒这个名字,同学们并不陌生,但开启她知识大门的莎莉文老师,同学们并不了解。

在教这课时,我没有按常规教学,而是以小作文的形式,先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查找资料,然后写一两百字的读后感。当然写之前,我告诉了同学们简单的读后感的写法-----概括内容加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到正式上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同学结合小作文内容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有的同学侧重于谈莎莉文老师,说她心中充满爱,懂得教育艺术;有的同学侧重于谈海伦凯勒,说她自强不息,充满对知识的欲望。

我觉得同学们谈得很好,课堂上,我就抓住这两点,组织教学,教和学都感到很轻松。看来,预习课文很重要,预习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写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预习方法。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2

叶圣陶先生说:“打通了文字,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潜心会文,品读、琢磨文字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相通,引起学习的共鸣,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我提前布置了课前预习,叫学生课前查作者资料,这样学生对作者就有了认识。学生在找文中海伦凯勒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时,就更容易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走进影响海伦一生的老师——莎莉文老师,让学生结合文中关键句段感受莎莉文老师的爱心,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学生完成得较好。

虽然这节课按时完成了,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对学生的点评上略显不足,学生只能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评价,而不能深入到写作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作品分析不够透彻,在这方面的引导上要加强。总之,多总结,多反思,我相信以后的教学会越来越顺利。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3

今天上了《再塑生命的人》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发现课程难以推进下去,细细思来,除了准备不充足之外,更主要的是问题设置太难。

我最初的设想是这样的:课前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收集问题,上课时直奔主题,聚焦几个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进行全班研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同伴智慧,共同解决问题。这是我理想中的“我学·我思·我研讨”。接着,将我认为重要的而学生又没有关注到的通过“我关注·你研讨”来解决。再让学生概括学到了什么。然后,小结: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又未尝不是“再塑生命的人”?“职业生病,业务在写作”的史铁生,用顽强意志谱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音乐巨人贝多芬,“孔雀皇后”邰丽华……他们,又何尝不是再塑生命的人?我们在这里认真学习,不也是在再塑生命吗?(如果到了,就下课;如果时间有剩,那就过渡一下:再塑生命,让我们从一笔一画写好中国字,一字一句说好普通话开始吧——读课后字词两遍,作为巩固作业,并布置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昨天,我利用这种教学思路上了《窃读记》,感觉课堂气氛很热烈(问题学生写在黑板上,作为板书),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快就解决了,我以为这样的教学流程可以实施。今天上午在19班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一开始就卡住了,所以,我又重新改了导入部分,加入了课堂默读的环节,并精简了几个问题。在还没有完全考虑成熟的情况下,我就匆忙上阵。从课堂上的实施看起来,非常不妙。但我不怕,只有敢于死在公开课中,才能活在家常课中。

通过教学这一课,我有如下反思:

1、不打无准备的仗。

2、应充分考虑学情。

3、上课前应多多磨课,而不应是闭门造车。

4、设置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提法,便于让学生理解,且问题的设置不应太多。

5、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应指定具体的任务。

6、我应下一番狠功夫,不断地修炼。

总之,通过这堂不成功的课,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4

在《再塑生命的人》第一课时中,我设计了“了解‘铺垫’的写法及其作用”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环节是: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展开对“仔细阅读第1—5段,思考作者在莎莉文老师出场前铺垫了哪些内容?分析有什么好处”这一问题的讨论。时间6分钟。在交流之前,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即:组内六名同学的分工问题、记录及展示问题等等。本节课出现以下问题,有待思考:

第一,外部形式不够规范。例如:角色分工占用过多时间、记录缺乏提炼、礼仪不够完善。这和我前期铺垫和训练少有直接关系,在短时间内组内成员不可能达到高度默契,今后我将另找时间做专门培训,将小组成员的分工固定下来,并让每一个成员谈谈该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并在多次演练中熟悉流程。相信在多次训练后同学能够做好这些。

第二,小组交流时发言不够积极。有的组是一人独掌话语权,有的组是两三名同学主讲,其余同学旁听。要想达到全员参与讨论比较难解决。无论是老师怎样布置预习,还是组长怎样干预,还是在展示中每个人都有展示任务,在小组活动中总有不愿意发言的同学。这可能和个人性格、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思考问题的深度等多种因素有关,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多多琢磨,甚至还要对每一个同学进行个体研究。关注每一个,是小班化学习的理念。

第三,小组合作展示后的评价总结环节有待提高。小组展示后教师应该给予多角度地、带有指导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本次展示组基本能概括出来第1—5段写了什么内容,但分析这些内容是如何为莎莉文老师的出场做铺垫的,还没有讲解清楚。未展示组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是摘抄原句,有的是列出了描写的方法,总之答案五花八门。一时间我无从应对。由此我想,今后不仅仅要关注展示组每个人的表现,且将他们集思的成果巧妙地与最终的答案结合,而且还要对未展示组的问题快速地提炼、找出问题的所在。这就需要今后不仅要潜心钻研教材,而且要在实践中加强指导能力!原来教学本领真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成的,我还需要苦练基本功。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5

《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叙事散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等词语;

2、分析海伦·凯勒与莎莉文老师的形象;

3、认识“再塑生命”的含义。

一上课我先检查预习情况——挑写字词。让徐振宇上台写,其他同学在本上写。不出所料,这次徐振宇虽然写错的还不少,但却没有像前几次一样错得一塌糊涂。这是一个语文基础不好又不够认真的男孩,为了促他进步,两周来上课我都有意识的挑选他回答问题。订正后让他课下单独抄写 ……此处隐藏8004个字……、《我的生活》等。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2、检查预习字音、字义。(屏显)

3、品读。

找出文中认为美的词语、句子、段落,分析美点或所具有的深刻意义。美读句子、段落。

(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三、整体感知

1.在莎莉文老师来之前,海伦的生活原貌是什么样子的?

2.莎莉文老师给海伦带来了什么?她都教会了海伦什么?海伦学会后的感受如何?

(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证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四、问题探究

1、莎莉文老师出场前铺垫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人?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对学生相对学生难以突破的难点,进行探究。才用的实施步骤是: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汇报这样的步骤来完成,在这期间,教师的适时引导不可或缺,引导不是替代学生思考,不是诱导学生片段式的回答,而是把握思考点,引导方向的确立是教师课堂预设的关键,而不是现场的临时发挥。)

五、概括人物形象:学生分析,教师小结。(屏显)

海伦凯勒:一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盲聋哑女孩;

沙莉文小姐:她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讲究教育方法和艺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凯勒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她是一位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六、感受精神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贝多芬、张海迪、史铁生

[列举这些具有同质精神的人物事迹,既是为了进行课堂拓展,又是为了开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是为进一步的写作贮备丰富的材料,灵活运用,一举三得]

七、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

八、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

2、完成《绩优学案》基础知识巩固。

附:本节课反思

一、课堂目标明确具体。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

1、通过阅读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自读,探究归纳人物形象。

3、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这个目标把握住本课的重点内容,由浅入深的理解课文,同时制定目标时以问题的具体形式出示,便于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

二、学生主体和老师点拨紧密结合。

在这堂课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作为教师只是适时的进行点拨。如:在分析莎莉文老师和“我”的形象时,让学生发言,学生板书,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进行引导、点拨,从而让学生理解了这两个人物形象。

三、阅读和练笔紧密结合。

在这堂课上,引导学生分析莎莉文老师和“我”的形象,从而理解“再塑生命的人”,最后让学生先谈感受,再写对海伦凯勒说的话,这样的处理教学,很好的把阅读和练笔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把想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

不足改进:

一、学生展示有待提高。

学生在分析莎莉文老师和“我”的形象时,学生展示不够积极,参与的学生也不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的展示老师还得多指导和练习,让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让合作探究跟课堂有机结合。

在课堂上,虽然提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但没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做记录笔记。我想:即便原先做了,也应让学生听完后对自己做的进行改正,写出探究提纲,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与思维探究同步进行。也许因为考虑到教学的目标的设置,在这个重要环节的处理上有些突兀了!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14

《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叙事散文。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紧紧围绕中心来安排设计环节,由整体感知莎莉文老师的三件事,到对人物形象的挖掘,以及对文中海伦.凯勒精神品质的探究,情感的体验,都在力求实现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并把教学的重点安排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意义上,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熏陶。本节课的容量很大,为了在45分钟之内完成教学任务,我以“是谁创造了奇迹”为切入点,安排了环节。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和富有艺术的教育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在字里行间品味了海伦对莎莉文老师深厚的情感,感受到了海伦坚毅的精神。但本节课也有很多的遗憾。课文篇幅很长,虽然在课前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但是在把握人物的形象和感悟情感时,学生对于文本的探究还是不够深入。我想,在问题的设置上,还应该更明了,透彻一些,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在课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感悟人物和情感。把朗读贯穿在教学当中,在反复的诵读中完成对文本的剖析。

另外,在教师课堂用语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对学生的回答不应该苛求和老师的答案一样,应该尊重学生的解读,做适当的引导。每一次新的尝试,都会让我又一次重新审视自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会继续用心探索,争取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精品。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15

叶圣陶先生说,“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接触及作者的心。”潜心会文,在品读、琢磨、把玩文字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相通,引起学习的共鸣,这是语文教学的要点。

所以如何让健康的学生体会盲人海伦凯勒学习文字的的艰难,感受到学习生字以后的快乐,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

为此,课上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我故作神秘,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我说,老师今天带了一个非常好吃的巧克力,它是刚刚由韩国买回,他没有汉语名,只有韩语名,它在韩语中发音是“马西大”(读音是瞎编的,课堂上最好准备一个真实的小礼物)。希望同学们不许偷看,闭紧眼睛,然后伸出一只手,老师将会在大家手掌上拼写这个韩语,如果你学会了书写,那么这个巧克力将属于你。

学生们很兴奋,个个精神抖擞。

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多多少少会能够感受到一点海伦凯勒学习的困难和学后的喜悦。学生朗读文中海伦凯勒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共鸣,学生更容易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理,对文字的品味更能触动他们心灵。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让学生学习这种写法,写一段自己喜悦的心理描写。为了避免学生书写内容的单调,告之学生写高兴的心情最好不要出现“笑”这个词,学会用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

这篇文章在书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表现的比较丰富,所以我认为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点开展学习。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